Art in HK 2023|淬炼后重聚: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与10+机构展览指南
走出三年的疫情,香港的艺术季将在3月强势回归。2023 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将于 3 月 23 日至 3 月 25 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预展日期为 3 月 21 日至 3 月 22 日。一系列生机勃勃的美术馆、画廊展览和拍卖活动也将在同期进行。
“这座城市现在正在为香港的艺术月全力以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的新任总监乐思洋(Angelle Siyang-Le)说。在就任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总监前,乐思洋曾任亚洲艺廊关系主管和大中华地区总监。她表示,疫情期间的香港巴塞尔是“对本土市场的实力和抗逆力的一场试炼”。
本届巴塞尔艺术展将呈献2019年以来规模最大的香港展会,共来自 32 个国家及地区的 177 家画廊参展,多个特别展区在此次展会中回归展出,包括 “艺聚空间”(Encounters)、“策展角落”(Kabinett)、“与巴塞尔艺术展对话”(Conversations)及 “光映现场”(Film)。
今年的参展画廊有三分之二都在亚洲有实体空间,其中有33家在香港设有空间。主画廊展区“艺廊荟萃”既包括高古轩、豪瑟沃斯画廊、厉蔚阁、佩斯画廊、贝浩登、Thaddaeus Ropac、卓纳画廊等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中作为国际蓝筹画廊的老面孔,以及维他命艺术空间、天线空间、香格纳画廊、北京公社、空白空间、千高原艺术空间等来自中国大陆各地的代表力量,亦包括Gallery Vacancy、Galerie Christophe Gaillard、Jan Kaps等来自世界各地的21家首度参展画廊。
今年以“此时·当下”(This present, moment)为主题的“艺聚空间” 展区由悉尼Artspace行政总监兼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澳洲馆策展人Alexie Glass-Kantor担任策展人。作为2019年后的首次回归,本次“艺聚空间”单元将在现场呈献来自杨沛铿、林岚、吴山专与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Inga Svala Thórsdóttir)、Gimhongsok等艺术家的共13件大型装置作品。
“光映现场”展区由多媒体艺术家兼电影制作人李振华担任策展人,将播放 29 件录像作品,并带来香港的非营利录像艺术机构录影太奇(Videotage)和泰国的Ghost 2565的特别放映活动,并进行特别场次的放映,亮点作品包括金棕榈奖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MEMORIA》。
“与巴塞尔艺术展对话”将于四天展期内邀请超过85位讲者、嘉宾,包括崔彬娜(Binna Choi)、舒比吉·拉奥(Shubigi Rao)、ruangrupa等人就双年展的未来展开对话;田霏宇、片冈真实、蔡影茜、亚伦·塞萨尔(Aaron Cezar)、Aya AI-Bakree及何恩怀从文化机构角度探讨多极化现象,以及策展人于渺、Azar Mahmoudian、艺术家林岚、Kresiah Mukwazhi以及Kawita Vatanajyankur 一同反思女性主义以外的团结精神等,活动免费对公众开放。
展区外,瑞士艺术家皮皮乐迪·里思特(Pipilotti Rist)将在 M + 幕墙展出由 M + 委约创作的全新场域特定流动影像作品《信手不渝》(Hand Me Your Trust),作品糅合里思特标志性的幻彩调色效果和灵活自由的镜头运用,呈现于一个有数以百万计居民的繁华城市中,切合香港城市风景中事物变化万千的面貌。
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盛会之一,巴塞尔艺术展为香港带来的能量与活力并不囿于维港海滨的展馆内部,而是向广阔城市空间中的文化艺术场域扩散、生长——在这场久违的艺术旅途中,还有更多 “别处” 等待着漫步者探索。
春日已至,以一份指南新篇宣告复苏之迹,一场阔别已久的艺术之旅即将开启。
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
ART BASEL HONG KONG 2023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
3 月 23 日 至 3 月 25 日
(21 日 至 22 日为预览日)
“
同期展会
ART CENTRAL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3 月 22 日 至 3 月 25 日
(21 日为预览日)
“
同期美术馆与机构展览
M + 视觉文化博物馆
“草间弥生:1945 年至今”
草间弥生,《 Dead Leaves of Corn》, 1945年 图片来源:Yayoi Kusama
草间弥生通过追求她毫不妥协的前卫理念,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全球文化偶像,在过去的七十年里,她展现了独特的个人美学和核心生活哲学,其作品通过提供对无边空间的瞥见和对自然再生周期的反思,吸引了数百万人。展览讲述了草间弥生的生活和工作的故事,突出了她对探索物质内部联系的执着,也揭示了关于 “存在” 的深刻问题是如何推动她的创造性艺术探究。
展期:展至 5 月 14 日
“M + 希克藏品:从大革命到全球化”
本次展览聚焦于国际观众如何理解今天的中国,并呈献了见证这 40 年时代发展与变化的一代艺术家作品。1978 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一个社会和经济变革的时代,一些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商业中心,而这种变化也影响了数百万人的日常生活。在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过程中,艺术家群体们也试图在国际领域发起艺术从业者们之间的对话,举办展览,或尝试新的媒介和非传统风格。
展期:展至 7 月 23 日
“博物馆之梦”
Seung-Taek, Paper Tree, 1970s. 图片来源:M+,Hong Kong © Seung-Taek Lee
展览 “博物馆之梦”(The Dream of the Museum)扩展了现成物的概念,展示了艺术家如何利用文化作为源材料来更新传统。它从四位先驱者 —— 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约翰・凯奇(John Cage)、小野洋子(Yoko Ono)和白南准(Nam June Paik)开始,汇集了 27 位来自不同地域和年代的艺术家,他们对机会和现成物品进行探索。就像这些艺术家一样,展览将博物馆及其收藏品重新想象成一个宝盒,使我们能够以新的方式发现世界。
展期:展至 4 月 23 日
“Beeple:人类 1 号”
艺术家 Beeple 个展 “Beeple:人类 1 号”(Beeple:Human One)正于 M + 博物馆呈献。Beeple 的作品展示了第一个在元宇宙中出生的人类,和一个只能通过互联网访问的 3D 虚拟世界,而艺术家也会不时地用来自互联网和他自己的实践的元素远程更新虚拟景观。在作品中,穿着宇航服的旅行者在一个无尽的、不断扩张和发展的虚拟景观中跋涉。这个旅程是对人类进步的隐喻,它表达了数字意义和物理层面 “存在着的我们” 或许有模糊的边界。
展期:展至 4 月 30 日
大馆
“神话制造者 —— 光・合作用 III”
展览由茵蒂・格雷罗(Inti Guerrero)和黄子欣担任策展人,围绕 “酷儿神话” 的核心概念,结集了 60 多位来自亚洲及其流散族群的艺术家,并以 LGBTQ+ 主题相关的艺术形式,探索各种当代神话和身体实践。“神话制造者” 从处理 “酷儿神话” 的艺术家处汲取灵感,他们在亚洲古代信仰体系和传统中发现同性爱欲或性别流动的存在。同时,展览也探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各种 “新传统”。
展期:展至 4 月 10 日
K11 MUSEA
“City As Studio”
由知名现、当代艺术策展人杰弗里・戴奇(Jeffrey Deitch)策划的中国首个重量级涂鸦及街头艺术展览将于今年春季在 K11 MUSEA 举行。这个博物馆级的展览将展出 30 多位艺术家、共 100 多件跨年代、风格和地域的作品,呈现涂鸦和街头艺术之广度和深度。“City As Studio” 追溯了全球涂鸦和街头艺术的发展历程,还将记录纽约年轻一代的街头艺术家如布莱恩・唐纳利 (KAWS)和 AIKO 等的出现和演变。
展期:3 月 20 日至 5 月 14 日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金彰华彩──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与梦蝶轩藏古代金器”双龙戏珠纹樑冠,明(1368-1644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本次展览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首个以本馆馆藏为主的特别展览,将展出200多件(套)由梦蝶轩主人卢茵茵与朱伟基所捐赠及收藏的古代中国金器,亦是近年香港最大型的古代金器展览,展品包括来自欧亚草原、吐蕃和中原地区的黄金饰物,年代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18世纪,部分器物更是首次公开展出,述说黄金制品在中国过去三千多年历史中的艺术和技术成就,并反映金器在古代政治活动、文化生活以及跨区域互动交流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展至 9 月 25 日
紫禁城建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地理位置,昭示了它在政治与文化上的中心地位。清代宫廷深刻影响着现今大众对紫禁城的印象:它奠定了其建筑今日的格局、结合满汉文化、整理保存典籍古物、支持创新工艺,并与世界各地交流。展览透过一百多件故宫典藏,介绍清代的紫禁城。
常设展
Para Site 艺术空间
“瞬息……signals”
展览由曾明俊、何思颖联合策划,为Para Site的新篇章拉开序幕;实验性的展览空间将于展览期间不断变化,让全新委托作品及现有作品得以展开对话。“Signals”(信号)在是次展览的语境下指代动态艺术、传讯、行动以及介入的模式,从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参展艺术家将运用声音、气味、动作以及烟雾等信号探索有关于流散与迁徙的议题,在科技、科学与建筑的交汇处展开讨论。展览将分为三阶段持续进行:“瞬息……风中序”(3月17日开幕)将聚焦当代艺术中的自发组织与空间政治;“瞬息……展与接”(6月2日开幕)将思考作品的短暂性以及另类经济模式中的时间概念;最后,“瞬息……彼/此”(8月4日开幕)将探讨流散作为一种策略如何帮助我们从香港的视角审视当今的全球性议题。
展期:3 月 18 日至 9 月 29 日
亚洲艺术文献库
“群策群学”
Gudskul,Temu Wall,2022 年,墙壁图案,图片来源:Gudskul
本项目由为雅加达基层办学的艺术团体 Gudskul 参与筹划,旨在探讨以下问题:艺术家如何透过群体模式向同侪学习?群体协作因何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必要条件?这些群体如何一直紧扣及适应其身处的语境?
展期:展至 4 月 1 日
香港艺术馆
“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
之:“米罗的诗想日常”
展览展现了 20 世纪最享负盛名的西班牙艺术家之一,胡安・米罗(Joan Miró)的诗意生活。是次展览共展出 94 件艺术作品 (包括绘画、雕塑、素描、纺织品、石版画、海报) 和影像资料,其中许多作品来自米罗本人于 1975 年成立的巴塞隆拿胡安・米罗基金会。为配合是次展览,香港艺术馆邀请本地艺术家梁基爵及陈丽同进行艺术创作,向米罗的艺术杰作致敬。插画家林雅仪亦为展览的教育小册子制作插画,并创作包含扩增实境效果的延伸展览元素。此外,艺术馆从馆藏中精选了东方艺术大师的作品,与展览中的米罗作品互相呼应,展开一场独特的中西艺术交流和对话。
展期:3 月 3 日至 6 月 28 日
“行行重行行”
由本地设计师蔡剑虹担任首席艺术家的展览 “行行重行行” 探讨了 “艺术即修行” 的概念,并与七位参与艺术家──欧阳韦汉、陈志强、梁子峰、林宏泽、罗豆、何佩珊及梅诗华──透过不同媒介的作品呈现自身与他者当下所经历的转变,在矛盾与挣扎中建构出一个独有的空间,发掘当中潜藏的意义与无限的可能性。
展期:展至 3 月 29 日
亚洲协会香港中心
“融合贰”
本次展览是香港亚洲协会与位于意大利塞拉维扎市的 Arkad 基金会 ( Arkad Foundation of Seravezza ) 合作进行的计划,并得到了意大利文化协会、意大利驻香港总领事馆和塞拉韦扎市政府的热心支持。展览汇集了 10 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并利用云石和木材两种元素进行 “融合性” 创作。
展期:3 月 15 日至 6 月 25 日
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
“云、权力与纹饰﹣中亚织行”
展览以纺织和工艺作为出发点,向幅员辽阔且盘根错节的中亚政治社会文化叠层里纵深探索。展览分成两个部份:由斯拉夫与鞑靼(Slavs and Tatars )和由宓(You Mi)共同策划的 “云与权力” 以及由亚历珊卓・崔(Alexandra Tsay)策划的 “缝线:对纹饰的重新想像”。前者以传统的绑染编织为隐喻,呈现中亚错综复杂的政治社会图景,“集市” 般的展厅设计亦带来中亚当代艺术的群像。而后者则专注于中亚的传统纹饰,探索其作为一种语言,如何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形塑互相影响,对中亚女性艺术家的聚焦,则揭示了曾被主流叙述遮蔽起来的重要力量。
展期:展至 5 月 21 日
香港艺术中心
“陈福善画室”
展览是对陈福善生活和工作空间的诠释性再现。陈福善的工作室即使他的生活场所,也是他的创作空间。这个房间里有他的个人物品,如从他的公寓里搬来的家具、绘画和书籍,以重现他原来的生活环境和绘画时的情景。参观者可以透过玻璃窗,邂逅他昔日的创作空间,并深入了解这位先锋艺术家的多元性。
展期:展至 2027 年 5 月 27 日
“ART IN HK • 艺术香港” 特辑
线上订阅
《艺术新闻/中文版》
创刊十周年纪念刊
&
“ART IN HK · 艺术香港” 特辑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线上订阅网络
线下阅读
在150+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空间与艺术书店中近距离接触《艺术新闻/中文版》新刊与《2023全球艺术之旅》